
【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实践】张家川:群众说事代表解题 代表说事干部解题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2-21 10:46:00
案例摘要:近年来,天水市张家川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紧扣全局所需与人大所能,发挥人大职能和代表优势,深入调研,精心组织,围绕“五个结合”,广泛开展“群众说事代表解题,代表说事干部解题”活动,并将之概括提炼为“双说双解”活动,进一步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一、主要做法
立足自治县人大工作实际,坚持把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紧扣“说事解题”这一主线,采取“群众说事+代表说事”两种途径拓展民意表达渠道,组织“人大代表+各方干部”两类主体发挥积极作用,聚合“代表解题+干部解题”两轮驱动实现问题解决,在“说”和“解”上双向发力,让群众反映意愿有渠道、推动解决问题有抓手、代表发挥作用有载体。各级人大代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全过程各方面凝聚进步力量、彰显人大作为、展现代表风采。
在说解内容上,做到公众大事与群众小事相结合。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双说双解”活动让群众“讲问题、提意见、说困难”,说事内容可大可小,不论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群众的个别诉求,均按问题类、诉求类、信访类、建议类登记受理、分类解决。活动开展以来,各级人大代表登记调解家庭邻里矛盾纠纷42件,解决群众就医、子女上学、供水供暖等方面实际问题270多件,向相关部门(乡镇)交办涉及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公交环卫等方面来信来访180多件,收集意见建议2200多条,为县乡组织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主动创稳、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重要支持。
在说解方式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活动主要以乡镇为单位,在“选民接待日”、代表家站活动时统一组织。有些乡镇结合“主题党日”组织辖区代表进家站开展活动,党员人大代表带头履职、主动作为,当好“双说双解”排头兵。张家川镇南城社区、恭门镇天河村等依托代表联络站召开“党群说事会”,将党群说事与“双说双解”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分散活动则由代表个人或代表小组自发进行,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开展,促进代表工作更加贴近民意、反映民心。
在说解时间上,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群众说事代表解题”与“代表说事干部解题”两种模式不分先后、统筹推进、互为补充,活动不拘于时间、地点、形式。川王、平安等乡镇每两月定期组织统一说事活动,要求辖区代表应参加尽参加,确保了活动有质量、不走过场。部分乡镇结合重大节庆、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随机开展,马关镇辖区代表在庙会戏场“双说双解”,积极回应群众关于村集体经济分红的问题,上豆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2万元,当年为群众分红5万元。
在说解力量上,做到各级代表与各方干部相结合。活动中,代表的作用是双向的、承前启后的,既要办事又要说事,一方面受理群众诉求,一方面代表群众问事。对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组织个别代表和干部参加;对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组织村社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共建单位等全面参与,推动问题解决。张家川镇根据代表分布和岗位专长,融合党员干部设岗定责,成立妇女调解、社区服务等4个小分队,开展活动34场次,通过群众现场“说事”,代表和职能部门当面“解题”,问题解决率达到94%,确保群众说的、代表提的“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说解路径上,做到现场办理与分级交办相结合。活动以“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为目标,负责说解的代表(或干部)认真听取群众(或代表)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并作好记录。对能够现场答复、当场解决的,耐心细致地予以答复、协调解决;不能现场办理的事项,根据办理权限分级交办,并按照政策法律规定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刘堡、胡川等乡镇组织代表将群众反映事项以意见建议的形式向上级政府部门和本乡镇提交办理,解决后第一时间向代表反馈办理结果。
二、取得成效
基层群众得到了实惠。“双说双解”引导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和诉求,通过人大代表直接办、建议办或分级交办等方式,一些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张家川镇以“双说双解”活动为抓手,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多、物业服务领域群众意见大、信访投诉多的情况,采取“先访后进、先尝后买、先易后难”的措施,阶梯化推进“三无”小区物业进驻工作,扎实开展“红色物业”创建,该镇5个社区104个居民小区已全部进驻物业,群众对小区物业管理的诉求反映同比下降80%。市人大代表马宝玉根据群众“关于电动汽车充电不便”的反映,提交“增设充电桩”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今年县城新建充电站7处,安装充电桩17台,并计划在部分乡镇实施智能型汽车充电站项目,进一步满足群众使用新能源汽车需求。马桃桃等10多名代表,分别受理交办“关于农村公交班线”等群众反映20多条意见建议,经相关乡镇与交通部门积极沟通办理,年内新开通6条农村客运班线和3条城乡一体化公交线路,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宗教界李元珍等代表,发挥同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广泛组织开展“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全县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特色产业加力提速发展。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双说双解”着力点,各级人大代表自觉聚焦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在县内外多地从事餐饮经营的马俊杰、李明等代表,注重征集从事餐饮服务业群众的意见,提出“关于推动全县特色餐饮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等意见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进行交办督办。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落实奖补、金融支持政策和建立餐饮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举措,打造“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等3个特色餐饮品牌,在全国23省119市发展品牌加盟店3174家。目前,张家川人在全国各地发展餐饮经营店1.96万家,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就业11万人,年产值150亿元、年创收约38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县人大因势利导,在公共实训基地挂牌组建餐饮服务业产业链人大代表小组,由320多名代表领衔、全民参与共同做好“一碗面”,全县餐饮服务业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市人大代表、县畜牧中心高级畜牧师沙凤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牵头组建畜牧养殖产业链代表小组,建议“实施畜牧养殖全产业链培育”,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现代畜牧全产业链项目,年屠宰加工牛3万头、羊10万只,有力促进了全县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市人大代表、刘堡镇夭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带头成立“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乌龙头研究发展中心,建立育苗基地、冷藏库等产业设施,带动全县9个乡镇发展乌龙头种植1.5万亩,扩大了全县特色种植业规模和效益。
人大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组织推进“双说双解”活动中,探索创新代表工作机制,成立县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服务中心,建立县级人大代表工作室,规范建设“家站”91个,特色代表小组51个,产业链代表小组3个,实现代表“进家、驻站、入组”全覆盖,形成了“委、中心、家、站、组”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代表履职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中,注重利用“双说双解”成果,立足“小切口、大民生”,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立法联系点意见,启动《供热用热管理条例》制定,先后邀请170多名代表、用热群众参与审议、听证等环节,全过程吸纳民意、体现民主,有力推动高质量立法。同时,广泛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全面推动自治法规“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确保出台的自治法规立得住、真管用、有实效。
三、体会启示
灵活多样重实效,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创新实践是永葆人大事业生机活力的源泉,也是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键。“双说双解”活动发端于“两联系”制度,将灵活性、实效性贯穿始终,引导乡镇人大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活动不拘形式内容,以简单、易行、能做到为基本要求,不搞一刀切,不加重基层和代表负担,注重把活动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符合代表工作实际,符合基层工作实际。
代表与群众、干部“面对面”,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方式。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活动中,各级人大代表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各方干部,“面对面”说事解题,“心贴心”收集民意,代表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最为关切的神经末梢,让代表的履职实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觉得“人大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凝聚群众和各方力量,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优势。“双说双解”活动依托代表的双向作用,让乡镇人大、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参与其中,群众、代表、干部三者共同发力,形成了链条,凝聚了合力,丰富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搭建起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立足基层工作实际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地方人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举措。
一、主要做法

立足自治县人大工作实际,坚持把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紧扣“说事解题”这一主线,采取“群众说事+代表说事”两种途径拓展民意表达渠道,组织“人大代表+各方干部”两类主体发挥积极作用,聚合“代表解题+干部解题”两轮驱动实现问题解决,在“说”和“解”上双向发力,让群众反映意愿有渠道、推动解决问题有抓手、代表发挥作用有载体。各级人大代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全过程各方面凝聚进步力量、彰显人大作为、展现代表风采。
在说解内容上,做到公众大事与群众小事相结合。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双说双解”活动让群众“讲问题、提意见、说困难”,说事内容可大可小,不论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群众的个别诉求,均按问题类、诉求类、信访类、建议类登记受理、分类解决。活动开展以来,各级人大代表登记调解家庭邻里矛盾纠纷42件,解决群众就医、子女上学、供水供暖等方面实际问题270多件,向相关部门(乡镇)交办涉及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公交环卫等方面来信来访180多件,收集意见建议2200多条,为县乡组织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主动创稳、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重要支持。
在说解方式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活动主要以乡镇为单位,在“选民接待日”、代表家站活动时统一组织。有些乡镇结合“主题党日”组织辖区代表进家站开展活动,党员人大代表带头履职、主动作为,当好“双说双解”排头兵。张家川镇南城社区、恭门镇天河村等依托代表联络站召开“党群说事会”,将党群说事与“双说双解”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分散活动则由代表个人或代表小组自发进行,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开展,促进代表工作更加贴近民意、反映民心。
在说解时间上,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群众说事代表解题”与“代表说事干部解题”两种模式不分先后、统筹推进、互为补充,活动不拘于时间、地点、形式。川王、平安等乡镇每两月定期组织统一说事活动,要求辖区代表应参加尽参加,确保了活动有质量、不走过场。部分乡镇结合重大节庆、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随机开展,马关镇辖区代表在庙会戏场“双说双解”,积极回应群众关于村集体经济分红的问题,上豆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2万元,当年为群众分红5万元。
在说解力量上,做到各级代表与各方干部相结合。活动中,代表的作用是双向的、承前启后的,既要办事又要说事,一方面受理群众诉求,一方面代表群众问事。对群众反映的个性问题,组织个别代表和干部参加;对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组织村社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共建单位等全面参与,推动问题解决。张家川镇根据代表分布和岗位专长,融合党员干部设岗定责,成立妇女调解、社区服务等4个小分队,开展活动34场次,通过群众现场“说事”,代表和职能部门当面“解题”,问题解决率达到94%,确保群众说的、代表提的“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说解路径上,做到现场办理与分级交办相结合。活动以“事要解决、群众满意”为目标,负责说解的代表(或干部)认真听取群众(或代表)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并作好记录。对能够现场答复、当场解决的,耐心细致地予以答复、协调解决;不能现场办理的事项,根据办理权限分级交办,并按照政策法律规定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刘堡、胡川等乡镇组织代表将群众反映事项以意见建议的形式向上级政府部门和本乡镇提交办理,解决后第一时间向代表反馈办理结果。
二、取得成效

基层群众得到了实惠。“双说双解”引导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和诉求,通过人大代表直接办、建议办或分级交办等方式,一些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张家川镇以“双说双解”活动为抓手,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多、物业服务领域群众意见大、信访投诉多的情况,采取“先访后进、先尝后买、先易后难”的措施,阶梯化推进“三无”小区物业进驻工作,扎实开展“红色物业”创建,该镇5个社区104个居民小区已全部进驻物业,群众对小区物业管理的诉求反映同比下降80%。市人大代表马宝玉根据群众“关于电动汽车充电不便”的反映,提交“增设充电桩”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今年县城新建充电站7处,安装充电桩17台,并计划在部分乡镇实施智能型汽车充电站项目,进一步满足群众使用新能源汽车需求。马桃桃等10多名代表,分别受理交办“关于农村公交班线”等群众反映20多条意见建议,经相关乡镇与交通部门积极沟通办理,年内新开通6条农村客运班线和3条城乡一体化公交线路,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出行。宗教界李元珍等代表,发挥同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广泛组织开展“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全县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特色产业加力提速发展。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双说双解”着力点,各级人大代表自觉聚焦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在县内外多地从事餐饮经营的马俊杰、李明等代表,注重征集从事餐饮服务业群众的意见,提出“关于推动全县特色餐饮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等意见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进行交办督办。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落实奖补、金融支持政策和建立餐饮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举措,打造“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等3个特色餐饮品牌,在全国23省119市发展品牌加盟店3174家。目前,张家川人在全国各地发展餐饮经营店1.96万家,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就业11万人,年产值150亿元、年创收约38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县人大因势利导,在公共实训基地挂牌组建餐饮服务业产业链人大代表小组,由320多名代表领衔、全民参与共同做好“一碗面”,全县餐饮服务业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市人大代表、县畜牧中心高级畜牧师沙凤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牵头组建畜牧养殖产业链代表小组,建议“实施畜牧养殖全产业链培育”,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现代畜牧全产业链项目,年屠宰加工牛3万头、羊10万只,有力促进了全县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市人大代表、刘堡镇夭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带头成立“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乌龙头研究发展中心,建立育苗基地、冷藏库等产业设施,带动全县9个乡镇发展乌龙头种植1.5万亩,扩大了全县特色种植业规模和效益。
人大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组织推进“双说双解”活动中,探索创新代表工作机制,成立县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服务中心,建立县级人大代表工作室,规范建设“家站”91个,特色代表小组51个,产业链代表小组3个,实现代表“进家、驻站、入组”全覆盖,形成了“委、中心、家、站、组”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代表履职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中,注重利用“双说双解”成果,立足“小切口、大民生”,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立法联系点意见,启动《供热用热管理条例》制定,先后邀请170多名代表、用热群众参与审议、听证等环节,全过程吸纳民意、体现民主,有力推动高质量立法。同时,广泛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全面推动自治法规“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确保出台的自治法规立得住、真管用、有实效。
三、体会启示

灵活多样重实效,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创新实践是永葆人大事业生机活力的源泉,也是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键。“双说双解”活动发端于“两联系”制度,将灵活性、实效性贯穿始终,引导乡镇人大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活动不拘形式内容,以简单、易行、能做到为基本要求,不搞一刀切,不加重基层和代表负担,注重把活动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符合代表工作实际,符合基层工作实际。
代表与群众、干部“面对面”,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方式。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活动中,各级人大代表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各方干部,“面对面”说事解题,“心贴心”收集民意,代表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最为关切的神经末梢,让代表的履职实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觉得“人大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凝聚群众和各方力量,是“双说双解”活动最基本的优势。“双说双解”活动依托代表的双向作用,让乡镇人大、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参与其中,群众、代表、干部三者共同发力,形成了链条,凝聚了合力,丰富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搭建起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立足基层工作实际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地方人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