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实践】平凉:“3+2”工作法实现有效监督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2-24 17:49:27
案例摘要:近年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监督工作的目标追求,注重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大与小、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更加关注群众身边的“小事”,下力气推动解决教育、医疗、供暖、供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推行“3+2”工作法,健全完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机制,在监督推动解决民生诉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夯实人大监督工作的民意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3”即抓实三个环节:
一是“开放式”选题对接民意。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健全完善人大监督民生议题征集机制,充分发扬民主,重点拓展“四条途径”,力求民生监督议题最大限度地对接民意、反映民意。即每年人代会前,利用人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利用基层“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层地方立法联系点,通过召开代表座谈会等方式,面向代表公开征集;发函向有关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征集;在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发现问题及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中收集。本届以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集中围绕物业管理、老年人权益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旅康养、集团化办学、社会救助、基层医疗卫生、空气污染、供暖、供水等民生事项开展监督,督促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组合式”调研听取民意。调查研究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为了能在民生议题监督过程听到更多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使人大监督更好接地气、察民情、惠民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打好调研工作“组合拳”。2021年《平凉市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及物业管理情况调研中,在明察暗访、听取汇报的同时,首次通过便民服务热线和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收集意见建议,综合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680多条,形成的检查调研报告情况明、数据实、建议准,得到了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2023年调研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召开各类座谈会5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2300多份,涉及政府及部门、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人大代表等方方面面,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民情味”浓、“含金量”特别足,真正做到了倾听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三是“穿透式”监督回应民意。民生议题监督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反映的民意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构建“闭环”监督机制,建立“两查两审两报告两测评”制度,实现了“穿透式”监督。平凉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一直是区域内30多万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仅2022年度供热季群众投诉就高达1万余件。2023年7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对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2023年8月听取和审议了调研报告及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2023年11月对调研发现和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2024年3月面向中心城区100多名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了问卷调查;2024年4月又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并再次进行了满意度测评。2023年度群众信访投诉量较上年度下降68%,群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取得了政府、居民、社会普遍满意的良好效果。
(二)“2”即发挥两个作用:
一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基层人大代表根植于广大群众之中,对群众的安危冷暖、社情民意最清楚。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在民生议题监督的各环节都注重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紧密的天然优势,调研过程中每到一地都吸纳部分基层代表全程参与,并提前通知代表围绕相关议题走访群众、收集问题;每次会议审议都邀请基层相关领域代表列席,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审议意见办理结果及时向代表通报,接受代表和群众监督。
二是发挥基层人大作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市、县两级人大联动工作机制,比如平凉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作在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合监督工作结束后,今年崆峒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开展了中心城区供热调研监督,有效巩固监督成果。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是吸纳民意、反映民意的重要方式,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先行在泾川县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推行,基层人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取得成效
一是扩大群众深度参与。公众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参与度不高、不广、不深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普遍存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在选择监督议题的过程中注重增加民生问题权重,每年把群众意见最集中的2至3件民生议题列入监督计划,通过有力有效监督回应群众关切,改变了群众对人大工作的刻板看法,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角度出发参与人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真正使人大工作走入寻常百姓家,监督效果与群众意愿更贴近。
二是民情民意表达更充分。群众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从议题征集、开展调研到会议审议、跟踪督办,健全完善了全过程听取和反馈群众意见建议工作机制。平凉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68户村民至今未接通自来水曾引发集体上访,5处安置区和棚户区居民至今仍靠手提肩挑在集中供水点取水,群众反映非常强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2024年围绕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保障工作开展监督,广泛听取群众和代表意见,提出改进建议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2024年开展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中,群众对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反映意见比较多,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直面群众关注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工作措施,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和落实。
三是民生诉求解决提质提速。通过开展民生问题监督,有效促进监督对象加强与群众联系沟通、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比如,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群众的普遍关切,2023年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监督,审议意见办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2次开展调研梳理问题,走访中小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和家长群众,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推行6种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模式比较单一、校际教育资源融合不够深入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办学质量明显改善,监督效果显著提升。
三、体会启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运用“3+2”工作法在开展民主议题监督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广泛集中民意基础上的有效监督,深切体会到:
一要始终坚持与群众同心同向。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监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监督中为民代言、倾听民声、吸纳民智,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反映群众意愿,才能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得到群众肯定支持。
二要持续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代表家站平台、创新运用新媒体等方式,依托“代表有约”“代表·局长面对面”“逢四说事”“树下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微单元,广泛而有效、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意、反映民意才能体现人大监督的权威。
三要健全完善民主监督闭环。民主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民主监督由许多个环节构成,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聚焦监督前、监督中、监督后三个环节,健全完善全流程闭环监督体系,最终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两查两审两报告两测评制度: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某一项重点工作首次调研检查、提交常委会审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紧盯审议意见办理再次进行检查督办、提交常委会审议、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二次满意度测评,通过“闭环”监督机制的落实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一、主要做法

(一)“3”即抓实三个环节:
一是“开放式”选题对接民意。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健全完善人大监督民生议题征集机制,充分发扬民主,重点拓展“四条途径”,力求民生监督议题最大限度地对接民意、反映民意。即每年人代会前,利用人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利用基层“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层地方立法联系点,通过召开代表座谈会等方式,面向代表公开征集;发函向有关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征集;在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发现问题及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中收集。本届以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集中围绕物业管理、老年人权益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旅康养、集团化办学、社会救助、基层医疗卫生、空气污染、供暖、供水等民生事项开展监督,督促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组合式”调研听取民意。调查研究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为了能在民生议题监督过程听到更多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使人大监督更好接地气、察民情、惠民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打好调研工作“组合拳”。2021年《平凉市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及物业管理情况调研中,在明察暗访、听取汇报的同时,首次通过便民服务热线和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收集意见建议,综合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680多条,形成的检查调研报告情况明、数据实、建议准,得到了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2023年调研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召开各类座谈会5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2300多份,涉及政府及部门、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人大代表等方方面面,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民情味”浓、“含金量”特别足,真正做到了倾听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三是“穿透式”监督回应民意。民生议题监督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反映的民意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构建“闭环”监督机制,建立“两查两审两报告两测评”制度,实现了“穿透式”监督。平凉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一直是区域内30多万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仅2022年度供热季群众投诉就高达1万余件。2023年7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对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2023年8月听取和审议了调研报告及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2023年11月对调研发现和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督查;2024年3月面向中心城区100多名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了问卷调查;2024年4月又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并再次进行了满意度测评。2023年度群众信访投诉量较上年度下降68%,群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取得了政府、居民、社会普遍满意的良好效果。
(二)“2”即发挥两个作用:
一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基层人大代表根植于广大群众之中,对群众的安危冷暖、社情民意最清楚。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在民生议题监督的各环节都注重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紧密的天然优势,调研过程中每到一地都吸纳部分基层代表全程参与,并提前通知代表围绕相关议题走访群众、收集问题;每次会议审议都邀请基层相关领域代表列席,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审议意见办理结果及时向代表通报,接受代表和群众监督。
二是发挥基层人大作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市、县两级人大联动工作机制,比如平凉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作在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合监督工作结束后,今年崆峒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开展了中心城区供热调研监督,有效巩固监督成果。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是吸纳民意、反映民意的重要方式,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先行在泾川县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推行,基层人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取得成效

一是扩大群众深度参与。公众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参与度不高、不广、不深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普遍存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在选择监督议题的过程中注重增加民生问题权重,每年把群众意见最集中的2至3件民生议题列入监督计划,通过有力有效监督回应群众关切,改变了群众对人大工作的刻板看法,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角度出发参与人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真正使人大工作走入寻常百姓家,监督效果与群众意愿更贴近。
二是民情民意表达更充分。群众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从议题征集、开展调研到会议审议、跟踪督办,健全完善了全过程听取和反馈群众意见建议工作机制。平凉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68户村民至今未接通自来水曾引发集体上访,5处安置区和棚户区居民至今仍靠手提肩挑在集中供水点取水,群众反映非常强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2024年围绕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保障工作开展监督,广泛听取群众和代表意见,提出改进建议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2024年开展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中,群众对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反映意见比较多,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直面群众关注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工作措施,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和落实。
三是民生诉求解决提质提速。通过开展民生问题监督,有效促进监督对象加强与群众联系沟通、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比如,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群众的普遍关切,2023年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监督,审议意见办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2次开展调研梳理问题,走访中小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和家长群众,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推行6种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模式比较单一、校际教育资源融合不够深入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办学质量明显改善,监督效果显著提升。
三、体会启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运用“3+2”工作法在开展民主议题监督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广泛集中民意基础上的有效监督,深切体会到:
一要始终坚持与群众同心同向。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监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监督中为民代言、倾听民声、吸纳民智,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反映群众意愿,才能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得到群众肯定支持。
二要持续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代表家站平台、创新运用新媒体等方式,依托“代表有约”“代表·局长面对面”“逢四说事”“树下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微单元,广泛而有效、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意、反映民意才能体现人大监督的权威。
三要健全完善民主监督闭环。民主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民主监督由许多个环节构成,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聚焦监督前、监督中、监督后三个环节,健全完善全流程闭环监督体系,最终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两查两审两报告两测评制度: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某一项重点工作首次调研检查、提交常委会审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紧盯审议意见办理再次进行检查督办、提交常委会审议、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二次满意度测评,通过“闭环”监督机制的落实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